105 / 1 |
邁向建構台灣構築文化理論的幾個思考(上)
|
|
2017-03-20 |
105 / 1 |
邁向建構台灣構築文化理論的幾個思考(下)
|
|
2017-03-20 |
105 / 2 |
邊陲的地域與地域的邊陲-大藏在台東的地域建築實踐
|
|
2018-03-28 |
105 / 2 |
理論之後,實踐之前-關於建築史論研究與教育的幾點自我反省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18-03-28 |
106 / 2 |
是現代的地域性,或是地域的現代性?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19-03-29 |
107 / 2 |
在帝國的陰影之下: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0-03-11 |
108 / 1 |
建立離鄉之家:中國民族主義論述下的台灣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0-03-11 |
108 / 1 |
逐(築)一個美國夢:美國現代主義論述下的台灣認同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0-03-11 |
108 / 2 |
我是誰?台灣認同的追尋與建構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0-09-16 |
108 / 2 |
迎向風雨,進入生活-田中央的建築陪伴之旅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0-09-17 |
109 / 1 |
泱泱自然:構造與表現下的真實與再現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1-05-14 |
109 / 2 |
場域構築-經營「生活」細部的想像與實踐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1-05-14 |
109 / 2 |
鯨魚小學校-台灣的海洋/土地教育與校園建築想像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1-05-14 |
109 / 2 |
一個關於文化消費與想像的風景-橫山書法藝術館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1-09-22 |
110 / 1 |
未央歌,歌未央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3-06-14 |
110 / 1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談嶼山工房與波光市集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1-11-03 |
110 / 1 |
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對劉敦楨中國建築史學研究之影響初探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2-06-20 |
111 / 1 |
叢林裡的一抹月光:譚林柏陽的建築與阿提米絲的守護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2-11-25 |
111 / 1 |
工匠精神:是過時的鄉愁,或是激進的回歸?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2-11-25 |
111 / 1 |
民國與儒家:戰後台灣國家論述下的禮制建築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3-07-27 |
112 / 2 |
建構性地域主義-源自生活中的民藝美學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4-06-28 |
111 / 2 |
藝遊微境-參與式構築實作教育在興仁國小的實踐
|
#04.優質教育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4-07-30 |
113 / 1 |
漢寶德校長與建築繁殖場的成立-呂理煌訪談
|
#04.優質教育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2024-09-16 |
113 / 1 |
建築藝術家的教育-漢寶德先生與南藝建築藝術研究所
|
|
2024-09-16 |
112 / 1 |
克勞德鏡中的避世風景:關於「了了礁溪」與「自然洋行」的建築對話
|
|
2024-09-16 |
112 / 2 |
煤煙林影共徘徊-嘉義車庫園區的美麗與哀愁
|
|
2024-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