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倖存:奈波爾、沃爾柯特與柯慈作品中的死亡、債務與自我 | |
---|---|
學年 | 103 |
學期 | 2 |
出版(發表)日期 | 2015-02-01 |
作品名稱 | 書寫倖存:奈波爾、沃爾柯特與柯慈作品中的死亡、債務與自我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Writing Survival: Death, Debt and Self in the Works of V. S. Naipaul, Derek Walcott and J. M. Coetzee |
著者 | Writing Survival: Death, Debt and Self in the Works of V. S. Naipaul, Derek Walcott and J. M. Coetzee |
單位 | |
出版者 | 中山大學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
摘要 | 何謂「書寫倖存」?活在重要他者死後的這一事實,與書寫有何關聯?帶著這些疑問,本論文透過奈波爾、沃爾柯特與柯慈這三位後殖民作家的作品,探討了三種在書寫自我的行動中,作家處理資產的方式。基本的問題涉及:對於這些作家來說,書寫如何是生存之必要手段?進一步追問,書寫的獨特之處為何,能讓作家處理死亡的議題,把僵死轉化為活債、將自我從過去提煉出來,如從礦石中提煉物質之精華?對於奈波爾而言,書寫倖存即牽涉到一系列的轉化過程。在他書中,死亡化成暫待償還的債務,清償這些債務時,自我的面貌不斷翻轉變化,最終總有某種完整的自我面貌浮現。《畢思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說明了「書寫倖存」即是「為了倖存而書寫」。在二十多年後的〈自傳序言〉(1982),奈波爾藉由挖掘父親的時代與生命故事,重申了他先前小說中的轉化美學。即便《畢思沃斯先生的房子》的線性父子接承關係在《抵達之謎》(1987),轉置成了作家對舊英國光景的唏噓,倖存的命題仍然扣緊文學遺產的承接與再現。論文的一、二章探索奈波爾如何協調個人層面的親屬關係和作家與跨國、跨文化書寫的鍊結。相對於奈波爾的繼承命題,本論文第三與第四章,探討沃爾柯特如何處理倖存與寫作所涉及的衝突主題。如果沃爾柯特與奈波爾一樣,視書寫為一種天職,也是倖存的方法,那麼前者在他的詩中帶入了與後者不同的物質元素。在《另一生》(1973)中,身份破裂的詩人在海的和諧之聲中,為哀悼的作家找到了療癒方式。在《奧玫羅斯》(1990)裡,跨大西洋的場域催生了詩人敘述中的複合自我。此般敘述方式以多元融合的和諧視野面對殖民餘波所帶來的衝突。詩人以新世界的倖存者自居,透過召喚先靈,詩人使本土得以跨出邊界。第五章討論柯慈兩本自傳小說中主角對於歸屬感的逃逸。柯慈的作品,不同於奈波爾的親子繼承關係,也不同於沃爾柯特所強調的跨大西洋連結,反倒以分離的主題來呈現債務的主題。約翰在《童年時光》(1997)裡哀悼農場的生活經驗,在《青春歲月》(2002)中哀悼流產的嬰兒。兩者都指出家園,如同南非這個國家,是約翰亟欲逃離的地方。《童年時光》與《青春歲月》裡有關逃離的種種小敘事,再再暗示作家如何在國家機器的律令之中苟活。對於這三位作家來說,寫作是一種帶有倫理意涵的倖存方式,因為作家透過各自書寫,對不同型態的遺產與債務進行召喚、並恰當運用於作品、使之得以再現,藉以為死亡發聲。倖存牽扯了不僅只一個生命、一個自我,也因此在倖存這一獨特的生命形塑過程,書寫得以實踐其自身的、賦有創建性的工程。 |
關鍵字 | 發聲主體;倖存;自我;債務;死亡;death;debt;self;survival;enunciatory subject |
語言 | zh_TW |
ISBN |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68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