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臺灣《白虎通》研究商榷─ 以林聰舜〈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 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一章為例 | |
---|---|
學年 | 105 |
學期 | 2 |
出版(發表)日期 | 2017-06-01 |
作品名稱 | 戰後臺灣《白虎通》研究商榷─ 以林聰舜〈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 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一章為例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A Discussion on the Research of 《Baihutong》in post-war Taiwan-Take the chapter for example 〈imperial ideology reconstruction-play the role as the basis of "national constitution" of《Baihutong》〉 |
著者 | 周德良 |
單位 | |
出版者 |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淡江中文學報 36,頁285-320 |
摘要 | 東漢建初四年(79),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元代大德九年(1305),《白虎通》陡然問世,世人以此對質白虎觀會議,《白虎通》儼然成為白虎觀會議之卷帙文獻。然而,自清代莊述祖、劉師培與孫詒讓,相繼主張「正名」《白虎通》;至洪業則質疑《白虎通》,「疑其書非班固所撰」、「疑其非章帝所稱制臨决者」、「疑其為三國時作品」;《白虎通》卷帙與白虎觀會議事跡兩者之間,存在諸多不相應問題,懸而未決。 三年前(2013),林聰舜教授出版《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一書第八章〈帝國意識形態的重建──扮演「國憲」基礎的《白虎通》思想〉,堅持《白虎通》是「章帝親自主持、裁決的經學會議所得結論編撰而成之總結」之卷帙文獻,主張《白虎通》是扮演漢代帝國意識形態之「國憲」思想基礎,自成一套經學服務於政治之社會倫理學觀點。本文以「戰後臺灣《白虎通》研究商榷」為題,分析、評論林聰舜研究《白虎通》之成果與主張,標誌戰後臺灣現階段研究《白虎通》之時代意義。 |
關鍵字 | 《白虎通》;白虎觀會議;經學;讖緯;林聰舜 |
語言 | zh_TW |
ISSN | 1819-7469 |
期刊性質 | 國內 |
收錄於 | THCI Core |
產學合作 | |
通訊作者 | |
審稿制度 | 是 |
國別 | TWN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電子版,紙本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0594 ) |
SDGS | 優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