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毅與日治台灣以及「祖國」中國:《嚶鳴集》的人物敘述 | |
---|---|
學年 | 104 |
學期 | 1 |
出版(發表)日期 | 2015-10-31 |
作品名稱 | 蔡伯毅與日治台灣以及「祖國」中國:《嚶鳴集》的人物敘述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富田哲 |
單位 | |
描述 | |
委託單位 | |
摘要 | 蔡伯毅出生於1882年,年經時在公學校念書,進入台灣總督府擔任警察後,赴東京早稻田大學就讀,之後走遍中國、日本、台灣。他也曾經在台灣總督府擔任官職,但在1924年移居中國,住在杭州、上海等地。日本統治結束後再回到台灣定居,在台中開業當律師,於1964年過世。 本報告將討論一部集成叫做《嚶鳴集》,這是收錄包括台灣人、中國人在內的蔡伯毅之友人等送給他的或他的親筆撰文。其中我特別關注的是多篇寫為《嚶鳴集》的序文,有的是友人撰寫贈送給他的及他自己寫的序文,其內容包括蔡的成長過程、學經歷、人際關係、思想等。透過分析這些撰文,要釐清蔡伯毅在交際界上如何被論述建構、塑造,以了解當時台灣及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描述日治台灣以及中國。 對照《嚶鳴集》內容與在官方公文等看到的蔡伯毅經歷之間有幾點不能忽視的重大出入,也為了探討他在中國時候的情況,可靠的史料極少,鑑此,本報告的主要目的不一定釐清「史實」,而是在一篇蔡伯毅本人很有可能負責編輯的《嚶鳴集》上,在日治台灣中後期,亦是中國情勢緊張、中日戰爭激烈化、以及日本戰敗之際,一位台灣菁英如何被論述建構、塑造。 筆者判斷,蔡伯毅除了日治剛開始前後幾年以外,確實在台灣念書及當警察,不過,這個事情在《嚶鳴集》中完全看不到。不僅本報告討論的序文,同時其他獻詩文等均如此,也許這個時段的經歷被蔡本人及他友人認為不宜加入「愛國之志士」的故事。 不過,在日本本國高等教育機構讀書,以及在台灣總督府等當官的經驗卻常出現於撰文,起碼對於中日戰爭前的描述中不少友人積極提及這些,甚至給予高度評價。但官職並非由自己的本意來接受,生病的母親要他留在台灣,蔡伯毅就同意任職台灣總督府。因對母親的孝心決定暫時留在台灣,但他心中一直保持赴「祖國」的熱望,母親去世後毫無留念放棄高位官職及在台安定的生活,與家人一起移居中國。雖然在中國的日子不比在台灣沒有富裕安定,他一點也沒有後悔,在混亂的社會裡,選擇不從政而「講誦脩習以備國用」。中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好幾次邀他協力共事,他卻拒絕,但最後迎接戰勝,「愛國之志士」終於得回去「復歸祖國之懷抱」的台灣。 察看整個序文以及本報告沒討論的詩文作品,深刻描繪一個愛國者的形象,但讓人深以為奇的是,在此很難感覺到亞洲主義的味道或對朝鮮等其他殖民地的關心。蔡在東京時,他的周邊應該充滿從東亞甚至世界各地民族運動情勢的脈絡上思考台灣問題的契機。他如何看待這個狀況? 是否積極與中國人以外的運動人士交流? 以對中國的愛國情緒為基調、似乎看不到對「亞洲」的觀點的《嚶鳴集》,這到底代表什麼意涵? |
關鍵字 | 《嚶鳴集》;日治台灣;「祖國」;愛國之志士;亞洲 |
語言 | zh_TW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83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