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 | |
---|---|
學年 | 92 |
學期 | 1 |
出版(發表)日期 | 2004-01-01 |
作品名稱 |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陳麗華; 王鳳敏; 彭增龍 |
單位 |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
出版者 | 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Journal of Taipei Municipal Teachers College 35(1),頁75-100 |
摘要 |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是進一步將Barr, Barth, and Shermis提出的社會科三大傳統,往前推展到帶動社會轉型的社會行動層次,可稱為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第四個傳統。其教學歷程可分為社區學習階段、社區探究階段,與社區行動階段等三個階段,尤其強調反省實踐(Reflective Praxis)的社會行動力的培養,以增進學生的公民效能感(civic efficacy)。 在課程設計上,社區學習階段主要以社區為教室,讓學生以社區文獻、人物、機構和人文自然現象為師,進行廣泛學習,並協助學生體認此一學習乃是個人盡公民責任、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社區探究階段旨在培美探究靂有,是讓學生從廣泛的社區學習中 ,發掘感興趣的議題的培養,主要讓學生能反省和批判社會問題,並進一步體認到社會的改革與進步,端賴公民的積極參與與行動,進而針自己研究的議題或主題,提出解決方案,並能持續的反省與實踐。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六個規準,包括:意義性、統整性、價值性、挑戰性、主動性、真實性等,值此社會轉型期,教與學的場或應為學生置身所在的社區空間,建構以學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的新課程,讓學生藉由符應六大規準的教學,對社區學習、探究與行動,反思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才能有效學習,終而啟發多元智能,深入理解社會議題,並且涵養多元文化觀,進而開展十大基本能力。 為實證此一取向的課程與教學,本文乃以一師範學院透過「社會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課程和小學協同合作研究,所發展的「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說明依據社區學習、社區探究、與社區類豐三個層次,所發展的社會行動取向課程方案之內涵、特色、實施成效,以及相關參與人員的回饋等,做為國民小學發展九年一貫課程創新教學,以及師八培育機構涵養未來教師專業知能的參考。 |
關鍵字 | 社會行動取向課程; 協同合作研究; 課程設計; A social action approach; Curriculum desig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
語言 | zh_TW |
ISSN | 1026-5295 |
期刊性質 | 國內 |
收錄於 | |
產學合作 | |
通訊作者 | |
審稿制度 | 是 |
國別 | TWN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紙本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927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