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論文

學年 108
學期 1
發表日期 2019-11-09
作品名稱 數據,資本與傳播的偏倚:中國網路的時間,空間與社會生態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楊智明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 2019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會議地點 新竹市,台灣
摘要 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的先驅者Harold A. Innis (1894-1952)研究文明發展時,發現帝國的崛起與沒落與媒介所形成的時間和空間條件有關。21世紀的數據探勘紛紛在各地改寫了資本的型態,但做為資訊載體的網際網路,卻有不同的政經發展和後設環境。 本研究以中國金盾工程以來的網路發展為研究標的。就意識型態而言,中共主導「計劃意識型態」下的網路政策,與英美「市場意識型態」,及日本,新加坡,法國的「計劃理性型態」殊異。「網路雖然改變了中國,但中國也在改變網路」形成中國網路特殊的時間和空間條件。本研究從比較中國與境外資訊的管控架構,網路服務的提供者,歷來「維穩」的案例與輿情發展,分析政治經濟發展中的數據與資本。 中國的金盾工程建構出具有門牆的網路環境,以文化研究學者Hall及Williams等人的觀點,這種資訊的控管使掌權者易於落入道德的危機,本研究從中國網路發展的案例和過程中理解中國的網路使用文化,發現經濟依然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掌權者提出秩序和維穩的需求,成為意識型態的接著劑,同時影響對社會「共願」(consensual)的支配。此外,在資訊管制結構中,黨國體制是價值的「主要定義者」(primary definers),而媒體是「次級的定義者」(secondary definers)。媒體會從主要定義者取得資訊,進行篩選和詮釋。個人和來自基層意見,在媒體中常被「主要定義者」詮釋。這些現象,有助於了解集權式的政策如何應用網路中的「數據」和「資本」。 網路本身具有分權和多元的特性,中國目的社群網站雖然與境外的Facebook及Twitter等社群不能互動與聯結,但仍提供個人意見的管道。在媒介條件上最特殊的意義,在於具有高度的時間和空間動能,具有更即時和共時的傳播效果和社群凝集能力,網民能夠有如Althusser所謂的透過語言和精神過程產生的社會實踐過程。透過個人化的意見管道,重新建構公共意識和自我的意義。 根據近十餘年中國的網路發展與重要事件,本研究對於中國網路提出了初步的觀察和論述。金盾工程建立了可以區隔境外的網路空間,但是在愈來愈升高衝突中,維穩的代價亦愈來愈高,社會的矛盾也繼續深化。中國的網路有特殊的空間建構,某種程度掌握及監控了話語權的發展,形成封閉甚至封鎖的環境,但較難對應的是「時間」的突擊。
關鍵字
語言 zh_TW
收錄於
會議性質 國內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 20191109~20191109
通訊作者 楊智明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 2019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84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