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學年 107
學期 1
出版(發表)日期 2018-08-01
作品名稱 温度感覚語彙の歴史的研究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溫度感覺語彙的歷史研究
著者 蔡欣吟
單位
出版者 瑞蘭國際有限公司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摘要 如同中文裡有「寒」、「冷」兩字一般,日語中表現低溫感覺的詞彙也有兩個相似的字─Samushi(寒し)及Tsumetasi(冷たし)。上述兩個日語詞彙在現代語中的相異點,已有大量的研究進行論述。而關於現代以前的溫度感覺語彙所呈現的樣貌,仍有許多未明之處。語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存在於現代語的詞彙,其在語義、運用場合等方面,歷經何種變化才呈現於現代語中,是值得探究的題目。本書以低溫感覺詞彙為研究的出發點,由歷史語言學的角度探討日語中表現溫度感覺的語彙,進而梳理出日語中語彙使用的特徵,並試以人類心理的角度來看語言現象的成因。本書探討四大主題,以下分章依序介紹。 第二章主題為「低溫形容詞Samushi及Tsumetasi的歷史變遷」,對Samushi及Tsumetasi修飾(含形容)語彙為何進行觀察。與Samushi相比,Tsumetasi的成立時間約晚了近三百年。在Tsumetasi成立之前,Samushi必然含括Tsumetasi的字義及使用範疇;相對來說,在Tsumetasi成立之後,Samushi的語義必然出現變化。透過調查,觀察到兩字的使用在中世開始明顯分化,並且各自發展出衍生義。而在各自發展的過程中,Samushi曾可用於形容視覺的比喻表現(以中文表現則如:寒影),但此用法未被廣泛延用;另一方面,形容聽覺的比喻表現(以中文表現則如:寒聲)是自上代即可見,並且持續存在。這種形容視覺、聽覺的比喻表現用法,未見於Tsumetasi,此也為現代語中兩字的相異之處。 繼第二章中所見關於Samushi形容視覺、聽覺的比喻表現用法多見於和歌集中,在第三章中進一步針對Samushi形容比喻用法的使用進行調查,資料則使用和歌類的詩文集。探究日語中形容比喻表現的起源,有兩種可能:其一為受中國文學的影響而形成,另一則是由共感覺(或稱聯覺/Synesthesia)發展而來。另外,中文裡所說的「冷笑話」一詞在日文中亦有,但使用的是Samui(寒い)來表現。在先行研究中提及此為Samui所被賦予的新義,但筆者認為,這應該源自於自上代《萬葉集》中可見之形容聽覺的比喻用法,聽到聲音而感到寒冷,進而衍生為一種表現無趣的方式。除上述兩種比喻用法外,Samushi亦有形容心境、孤獨感的比喻用法。這類用法在上代雖已可見,但是以間接的方式呈現(如以寒聲表現心境);但自近世起,則出現了直接形容來表現心境的用法。 第四章著眼於Samushi的副詞用法,調查與Samushi副詞用法共現(Co-occurrence)的表現。分析調查結果,可依出現文體、是否為必須成分、是否為待遇表現、形容感覺及文中的動作者等基準,加以分類。而本章研究的起點為:「風寒冷地吹」這種說法在日語中是否成立。母語話者表示此用法並非不能使用,但在現代語大型語料庫中卻未見此用法。在此歷史研究中發現,與上述的說法相同、相似(在此指文法構造相似)的表現曾經存在;現代語中透過Google檢索卻只在歌詞、曲名等可見,或有強調「寒冷」之效果,並不具一般性。 第五章是以由表現低溫的「寒」「冷」「涼」及表現高溫的「暑」「熱」「温」「暖」等七字所構成二字漢語為研究對象。現代日語中可見「寒冷」及「冷寒」,翻查字典顯示這兩個詞的詞義相同。然而,在一個語言中幾乎不存在完全相同的詞。由歷史角度觀察後發現,並非所有的構成組合詞彙都存在;即便有如「寒冷-冷寒」般都存在的詞,其成立時期、語義、使用資料性質也有所不同。並且發現「寒」、「冷」較其他字容易出現在第一個字、且較容易成為構成要素。推測其原因為低溫、以及不適的感官感受,較容易殘留於人類的記憶中。這個語言現象在針對和語的調查研究中,亦有相同結果,顯示人類的心理反映在整個語言中。 透過本書的四大研究主題,將日語中表現溫度感覺語彙的語義、用法、與人類心理相關聯之部分,進行釐清。
關鍵字
語言 jp
ISBN 9789869658096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5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