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學年 | 103 |
---|---|
學期 | 1 |
出版(發表)日期 | 2014-09-01 |
作品名稱 | 神經經濟學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Neuroeconomics |
著者 | 池秉聰; 白紀齡 |
單位 |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 |
出版者 | 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學術叢書 |
摘要 | 即使是一隻螞蟻,也有一個小小的腦袋,其中裝了約數十萬個神經元,指揮牠各種行為。如果生命現象是穩定的取得能量和代謝以及繁衍,那麼什麼機制讓生物能做到生存、繁衍與適應環境呢?神經元肯定是這背後最重要的功臣。就連不被認為具有大腦的植物,布倫納 (Brenner)等人的研究在2006年發現植物根部也具有類似神經元的特徵 (Brenner et al., 2006)。那麼我們呢?我們或許不是世界上腦容量最大的物種,但我們可能是這個地球上唯一可以靜下來思考什麼是神經元的物種。維也納大學康士坦丁‧梵‧艾克諾摩 (Constantin von Econom) 的估計,成人的腦神經細胞約有一千五百億個。也就是說人類的大腦約有一千億以上的神經元。一千億為10的11次方,看看前面的小螞蟻則是以10的6次方來計。這些神經元如果彼此「完全」相連,那肯定太複雜,所以在成長過程中,伴隨學習和環境的探索,神經的連結會先增後減,增的原因是大腦不排除更多的可能性,減的原因是大腦的功能愈來愈特定化,神經連結的用進廢退讓人愈來愈有自己的個性,即使如此連結的數量是要以兆計。那麼這麼多相連的神經元在做什麼?或者,我們現在問自己正在想什麼?或正想做什麼? 我們如何能確切知道這類問題的答案?如果換個問法,這是不是在問我們的動機;也就是在問我們大腦中來來往往的神經訊號與腦皮質的電子能量與化學物質的運行? 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在克服環境及社會的挑戰,目的不外乎維持生存與繁衍。經濟學中的「效用」或「價值」及「最適化」即是在相似的框架下,描述選擇與決策的行為。腦科學從1989年美國老布希總統宣佈為國家研究的重點以來,至今超過二十年了。各國重點大學皆積極設立腦科學研究中心,目的是揭開「腦」這個黑盒子。腦科學也儼然成為待開發的產業,甚至是國家競爭力勝出的關鍵。然而,腦中不外乎是電流和化學物質的傳導,其中有何「奧妙」之處?我們將以經濟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的重要發現來揭露。 |
關鍵字 | |
語言 | zh_TW |
ISBN | 9789865982508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987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