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

學年 98
學期 1
出版(發表)日期 2010-01-01
作品名稱 中文巴別塔(II)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Chinese Tower of Babel (II)
著者 齊嵩齡
單位 淡江大學多元文化與語言學系
描述 計畫編號:NSC99-2410-H032-065
委託單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本計劃總稱為「中文巴別塔II」,為96-97年度國科會計劃「中文巴別塔」之後續研究。經過三年來通盤的檢討、思考與認知需求,醞釀此兩年期的連續性計劃,總目標為從中文千年翻譯史中,尋求使中文—作為一種當代語言—之所以續存至今的細部想像與建構,其變革與相關媒介,最終與西方(後)巴別塔語言神話式的建構想像做結合。兩年工作目標及工作內容如下: 第一年(2010-2011): 翻譯的媒介(agents of translation) 建構一部翻譯史堪稱中文現代翻譯理論的首要工作。從先前「中文巴別塔」研究中得知,中國幾個動盪不安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明末清初、五四運動、一九四九年迄今),卻是翻譯活動凝聚「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alienation)交流能量的時期,更是中文與中國文學獲致深遠影響的時期。其中許多翻譯 “媒介” 居功厥偉,包含傳教士、譯者、校定者、編輯、出版者,甚至文藝贊助者、政治官員、報章雜誌與各類組織等,他們不僅具有「功能性」(functional)的角色,有些更勇於挑戰當時主流意志與權威,在歷史、文學、文化、尤其語言層面的變遷、改變、創新與政策制訂,有其決定性影響。本階段研究擬詳繪上述媒介畫像,從細部瞭解他們與中文翻譯以及語言發展史之間的關係。 第二年(2011-2012): 異域的考驗(trial of the foreign) 本階段研究以貝爾曼(A. Berman)在《異域的考驗》一書中的論點為基礎,針對德國浪漫主義者(Herder, Hölderlin, Novalis, Goethe, Humboldt, Schlegel等)以Bildung(文化)概念為主的文化脈絡中,翻譯(外國文學)在檯面下所占的關鍵地位,一如路德(Luther)所翻譯的聖經,如何為整個德國國族語言與文學奠定基礎。從此脈絡治下,歷經近代幾位哲學家(尤其Benjamin, Steiner 以及Derrida)對巴別塔所做的訓詁詮釋,從而反思及關照何謂(後)「巴別塔」語言?更何謂「中文巴別塔」?其中牽涉翻譯主體—譯者—如何自我型塑的經驗。
關鍵字 翻譯史; 媒介; 異域; 巴別塔; 翻譯主體; Translation history; Agents; The foreign; Tower of Babel; Translation subject
語言 zh_TW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54817 )

機構典藏連結